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营 >> 专题报道 » 正文
协同创新 驱动汽车产业升级
  浏览次数:10443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1日 10:00:04
[导读] 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电动化趋势的加速,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比例显著提升,从内饰件到结构件,甚至逐步
 
 
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电动化趋势的加速,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比例显著提升,从内饰件到结构件,甚至逐步替代传统金属部件。
这一变革对塑料加工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了国产注塑、挤出及周边辅助等装备的快速迭代。然而,很多受访者坦言,在高端领域如车灯制造、精密部件成型等方面,国内设备与恩格尔等国际领先品牌仍存在差距,尤其在模具精度、工艺稳定性和新材料适配性上需进一步突破。  
 
当前,汽车行业对材料的创新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长玻纤复合材料)的普及需要加工设备具备更高的成型效率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对部件的外观、耐候性及功能性要求不断提升,倒逼注塑工艺向超精密、数字化方向发展。国产设备厂商正通过技术攻关逐步缩小差距——在伺服驱动、智能控制等核心领域已实现局部替代,并在工业4.0框架下整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协同成为破局关键。汽车行业与塑料加工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联动,将加速材料-工艺-设备的一体化创新。例如,针对快速迭代的车用新材料,设备企业需与材料供应商共同开发定制化加工方案;而在模具精度等瓶颈环节,产学研合作可推动微纳制造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家政策对智能制造的支持,也为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契机。  
 
未来,随着技术壁垒的逐步攻克和生态体系的完善,国产塑料加工设备有望在汽车产业链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这不仅关乎成本优化与供应链安全,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跃迁的缩影。唯有持续聚焦核心技术、深化跨行业协作,方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