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嘉 姚欣桐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材料既是空间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空间美学的重要载体。PVC管材在如今的建筑行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势突出,还兼具艺术表现功能,能与空间设计有机融合的美学价值和适用场景。在室外空间上PVC管材可创造环形建筑微景观、可翻转装置;室内空间可优化居住空间,其表现形式包括线条美、形状美与色彩美,这些都是其本身的价值,值得创新开发和设计应用。
关键词:建筑空间;PVC管材;实际应用;艺术表现
0 引言
建筑空间是人们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通过各类建筑设计元素和形式相结合形成的内外部空间的总称,包含了地板、墙面、房顶、门窗等元素围成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本身和草木、山脉、水系、街区、路灯等周边环境元素构成的外部空间[1]。建筑空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广泛运用了各种高科技含量的装饰材料,同时也运用了各类新颖的设计手法,在创造舒适、奢华、赏心悦目的各类环境空间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材料既是空间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空间美学的重要载体。
如今人们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追求也在与时俱进,伴随着追求的提高,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提前掌握所使用建材的特质与属性,以及在使用时的注意点,这样才能做到对于新型建材更好的利用和组合,将新型建材与设计师的想法融合,让其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优点完全展现出来[2]。PVC管材是当今世界上深受喜爱、颇为流行并且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合成材料,凭借其自重轻、耐腐蚀、耐压强度高、安全方便等特点受到了工程界的一致好评,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是搭建建筑空间结构的一种良好选材,目前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种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本文就PVC管材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介绍。
1 PVC管材概况
1.1 PVC基本概念
PVC是Polyvinyl chloride的简称,它的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并且加入一些额外的组成成分来加强抗拉能力、耐高温能力、延展能力等各类属性的一种材料。而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通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等催化剂促进下或者是在热源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形成的有机聚合产物。氯乙烯有两种聚合形式:均聚物和共聚物,二者都称作氯乙烯树脂。
1.2 PVC管材的优越性
就PVC的外表而言,使用以PVC为材料所制成的薄膜将会具有一个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PVC凭借优异的特性和低廉的成本以及成熟的技术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和追捧。在当今的西方建材行业,PVC材料不只是被个别国家所看重,而是作为整个西方建材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PVC材料能在建材行业风靡的原因,无非是拥有两种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一是PVC具有优异的特性,其二就是因为PVC材料生产成本极为廉价,而产品产能又颇为可观。除此之外,PVC膜还具有较为良好的抗光照能力和耐灼烧能力,因此可以实现PVC膜的优良品质。总体来说PVC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建筑材料,它可以实现建材行业对低成本、高产量的实际需要[3]。
2 PVC管材在建筑空间的应用分析
2.1 PVC管材在室外空间的应用实例
2. 1.1 PVC管材环形建筑微景观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切拉2022音乐节上,这座五层楼高的环形建筑由超过25000英尺的PVC管构成(见图1),呈现了艺术家不断探索水和沙漠历史的视觉奇观。由情境装置将主题聚焦在连接性、环境可持续性、社会行为和建筑等,同时探索规模、材料、颜色、声音和光影的结合。
图1 环形建筑微景观(据ArchDaily,美国)
这座环形的展馆全身都是由PVC管材搭建而成,可以注意到的是其中还包含了一间创新实验室,这间实验室的作用就是可以让科研人员与艺术家在其内置的微型镜头之下,自由组合海洋中的海水,盐分以及各类微生物,组成一幅开放性的实验绘图,并且可以在这个实验室的中心区域进行实时的展览,并在展馆的中央内部实时投影活动,来制作实验性的“视频绘画”。同时,现场录音的音景和工业节奏通过建筑的圆形隧道产生共鸣,从白天到夜晚的强度不断提升。
2.1.2 PVC管材可翻转装置
“Everywher”是来自英国伦敦的跨学科设计和研究工作室Parrid在马德里建筑师学院的一个演讲厅里安装的一个由PVC管制成的可翻转装置(见图2)。
图2 Everywher 示意图
即便这个使用PVC管材布满了整个空间,但是它并不会因为艺术家大肆使用它而造成污染或者是浪费,因为艺术家在完成“Everywher”的展出之后,创作者会将作品中使用过的PVC管材无偿的捐赠给附近的一家小型建筑公司,这个公司会利用这些PVC管材来重新保护附近建筑的线路,以实现PVC管材的重复利用。
所以本项目的主题是为了解决临时结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环境的问题:这些管道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将接触到的,尽管它们在视线中并不流行,所以它们一般都不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实际转放于地下。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并不是建筑空间的美学,但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美学远见,让PVC管材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贴合,共同发展。
2.2 PVC管材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实例
2.2. 1 PVC管材可居住空间
在英国,由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在2019年的课程设计中,探讨了使用PVC管时增强现实(AR)与手工施工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3),由于PVC管实用性强且低廉的价格,因此它作为课程中基础研究材料。除了利用其主动变形的特性与AR相互作用之外,在将一系列弯曲的PVC管和钢筋编织在一起制成复杂的混凝土结构时,这种材料提供了一种快速而经济的系统,然后将其用作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模板。
图3 现实与PVC管(据ArchDaily,英国)
该团队使用了较早的一系列弯曲设计来实施该系统,从而增加了创建可居住结构的可行性。该系统适用于建议的几何形状,可作为自承结构。为了包装这些可居住的空间,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生成整个子结构的表面,使用多边形方向在主结构中生成曲线。此外,子结构还起到了将不同的胶囊连接到单个元素的支撑作用,从而在人类尺度上实现了一个可居住的空间。
2.2.2 PVC管材装置树
Tom Price使用PVC管所构建出大树躯干和枝叶,展现出一种蓬勃的力量与艺术美感,这个PVC树装置体现了Tom Price赋予材料不同使命的能力,他将这些PVC所制成的“长条”通过摆放与排列形成树的雏形,这可能并不完美,却唤起一种在盛开的樱桃树中可能体验到的相似气氛。整个装置完全由PVC管和电缆扎带制成(见图4)。在Tom眼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忽视的创造活动中。在艺术形式与创造性活动两者关联之间所诞生的艺术,使冰冷的材料既满足使用目的,又兼具情感和艺术美感要求[4]。
图4 PVC管装置树(据Tom,英国)
3 PVC管材艺术表现形式
3.1 PVC 管材线条美
线的造型丰富,比点更能强烈地表达感情性格 。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曾经说过,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而我们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阶社会属性的动物,具备别的动物不具有的感情和思维。在具体完整的语言系统尚未形成的时候,描述世间万物就是通过笔下的线条描绘出的各种形象。细线感觉秀气和敏锐;粗线条则给人一种粗犷的即时感,但是利用硬质线材能给人一种力量,平实稳健的感觉,这样的线材更能塑造形体,表现体积空间以及传达情感。充实饱满的硬材在作品中经过拼接转接显现出特定的情感功效。
管材也是线的一种,属于硬质线材,通过线与线之间的聚合来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形成立体形态。线的形态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线的材质有软硬、刚柔、光滑、粗糙等不同的感觉,PVC管材也是根据线的形态进行选择,加之硬质的材料从而形成框架构成。
一般来说,意识对于艺术的感知时长通常会比哲学意义上的感知时长要略微久上一些,可以说是想象的参与和结合,其具有“凝神遐想”的特征。包含了两方面的层次性:其一是人们的视觉感官系统对于形状和颜色的两种元素的感知辨别能力。在红、绿、蓝理论中,双眼产生的视觉感知差会影响形状和颜色的三维形象概念,还会导致视觉感官系统出现颜色的生理互补现象,从而对形状和颜色产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其二,形状和颜色上的“随机性”会对心理和精神因素产生整体性的把握[5]。
初期的PVC管材,大部分以白色为主。但随着市场的进步和客户要求的不断增多,供货商所能提供的PVC管材样式也在逐渐增多,如今已经可以按照买家的要求来实现自由的色彩搭配,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PVC管材在如今的建筑行业里发挥的作用、本身具有的优势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与空间设计有机融合的美学价值和适用场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PVC管材作为建筑材料该如何保持它本身的价值,还存在各种现实方面的原因,比如实用美观,值得生产者加大研发力度,值得应用者设计创新。
随着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许多新型材料都受到业内的青睐,人们对建筑中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材料与建筑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已成为业内追捧的热点,发展新型建材也是我国建筑行业着重探索的方向。所以,建材研发工作者应以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为立足点,辅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持续产出满足需求的科研产品,推动未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陈丹阳.金属丝网材料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美学应用[J].城市住宅,2021,28(8):183-184.
[2]张根源.PVC造型在建筑装饰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J].居舍,2020(21):21-22.
[3]付保俊.建构视野下非常规材料建筑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4]梁一航. 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 间更新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师晟.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J]. 东华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