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强环保”)自2009年5月创立以来,核心业务始终聚焦于废旧塑料的回收以及塑料粒子的生产,凭借其在行业内的卓越表现,公司已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再生资源重点联系企业,同时亦荣获上海市循环经济骨干企业以及上海市发改委循环利用发展白名单企业的殊荣。
田强环保在废旧塑料处理上采用科学高效流程,包括分拣、清洗、粉碎、挤出及造粒等环节,实现环保二次利用。公司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积极参与城市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和循环经济废塑料污染防治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多元业务融合发展。
目前,田强体系内的各家公司年回收废塑料总量约为8万吨,年销售产值稳定在4亿元左右,充分展现了其在废塑料回收再利用领域的强大实力与良好业绩。
目前中国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之一,田强环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它的创始人胡喜超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杰出女性。在1998年,胡喜超偶然间接触到了废塑料的相关知识,她毅然决定投身于环保事业,矢志不渝地为国家的环保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彼时,由于资源有限,我们不得不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设立了工厂专注于电子钟后盖的制造。每月消耗塑料原料约100-150吨,工厂由此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经过深入考察,胡喜超发现上海地区的材料性能尤为卓越,损耗相对较低。鉴于此,公司决定将总部迁至上海,并积极与爱仕达、东方雨虹、奇瑞、马自达等业内知名企业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关系。自此,公司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2008年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胡喜超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积极引进了先进的ERP系统,为公司的生产流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生产流程往往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还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ERP系统的上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ERP系统,田强环保可以精确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个流程都符合既定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我们已完成塑料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集群。已建立涵盖PCR、PIR、海洋废弃塑料等多场景回收体系,高效回收利用废弃渔网、快递袋、输液袋、农膜、餐盒等严重污染塑料。通过再生改性,制成汽车配件、家电、物流托盘等环保高质塑料制品,实现塑料再生循环。企业年回收废塑料超8万吨,基地年加工再生塑料粒子及制品能力达30万吨。”胡喜超开心地分享着这个消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再生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二者的融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大环境下,田强环保公司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在江苏盐城响水县成功购入300亩土地,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循环经济”产业园。此举旨在迅速形成具有田强特色的“互联网+再生塑料”经济模式,以满足江浙沪乃至全国范围内塑料市场的供应需求。
之后,为进一步适应再生塑料生产销售新时代特征,田强环保策划了互联网+新模式再生塑料供货平台。平台主要交易各类再生料、改性材料,为注塑加工厂、物流运输、小家电配件、箱包配件、农业灌溉、防水卷材、汽车配件等行业提供专业合适的绿色再生改性方案。
从源头为品质保驾护航
在胡喜超的观察中,过去行业内存在规模偏小、分布零散、运营混乱的现象。得益于近年来政策的积极推动,行业已逐步迈向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废塑料领域高品质应用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规模扩张以及产量提升等方面均处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简化政策执行流程,确保资源能够精准投放到真正具备实施能力和实践意愿的企业中,以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田强环保作为行业的佼佼者,也从自身出发,打破公众对于“再生塑料质量不好”的固有思维,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高的品质标准。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实施路径:
一.源头把控、过程标准化。田强环保拥有再生塑料前端分类回收、中端分拣、末端处置再利用完整的全产业链技术和资质,末端处置利用工厂320余亩,做到了再生塑料从源头收集到末端处置的闭环,全程环保达标、管理规范。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提升废塑料的高品质应用水平,本公司积极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开展低价值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以推动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与产业链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帮扶。与化工巨头企业博禄、美孚、巴斯夫等石化企业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关于未来的规划,胡喜超明确指出,应着重推进两大核心任务。其一,深化公众对环保意识的认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示范标杆等手段,使更多民众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并熟练掌握正确的分类技巧。同时,政府与企业需携手加大投入力度,构建更为健全的回收网络,以显著提升回收效率与资源利用水平。其二,在高精尖应用层面,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步伐并实现广泛应用。举例来说,可以通过研发应用更加生态友好的制造工艺与材料,降低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从绿色回收到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直至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确保各环节协同发力,共同构筑完善的绿色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