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塑料制品行业延续此前的优势,持续深入到汽车、消费电子、玩具、医疗、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庞大的下游市场为塑料制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一年,行业不再单枪匹马运作,而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多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据可靠数据统计,在2022年一季度,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累计完成产量1926.3万吨,同比增长5.01%。其中,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四川5省份一季度产量居前;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一季度产量增幅居前,产品出口持续增加。此外,一季度全国塑料制品出口额2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9%,环比增加2.2个百分点,出口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的政策、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但由于原材料价格始终居于高位,企业运行成本增加,尤其3月份以来,在国外地缘政治冲突及国内散发多点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经济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无疑,塑料加工行业仍面临着经济恢复不均衡不稳固等问题,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部分重要指标明显放缓。加之物流不畅出现临时减产停产情况,制品产销率下降,成品库存升至高位,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显著增加,增收不增利等问题凸显,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针对当前情况,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提出稳字当头,着力加强塑料加工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的措施和举措。他认为塑料行业应以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和智能化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市场优势与服务,不断提升行业和塑料制品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近日,《塑胶工业》深入走访市场,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交谈行业新况。总体来说,上半年的注塑企业过得并不容易,一个个现实的“困境”横亘眼前:裁员、停产、搬迁、待业、整改......等等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塑料加工行业企业守望相助,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或通过调整内部人员架构实现精益生产;或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提升工厂的整体形象;或通过线上多种营销方式打通畅销渠道;亦或是通过升级设备、优化工艺达到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目的。行业企业坚定信心,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一次在深处扎根的机会,生产向着良好的趋势转变。
日前,新一轮疫情冲击进入收尾期,疫情防控、稳增长政策逐步显效。最新公布的5月份主要指标显示,在供给端随着供应链、物流瓶颈逐步缓解,工业生产增速由负转正,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没有改变,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发展韧性足的特点明显。
下半年,随着政策加码,经济增速有望反弹,最重要的是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国家应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和稳增长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加快释放;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企业也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朝着高功能性、高附加值的塑料制品发力,推动塑料行业向环保、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